从工人到高工,他是怎么做到的?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蒋云龙

2023-08-16T04:38:30.png

行走在大美新疆,漫山遍野的的风力发电塔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看似悠然转动的风车,却将呼啸的山风转换成澎湃的电流,送到了千家万户。

“这3年,好多风力发电机都是我们制造的。这里边,可不容易了。”中建新疆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陶新贵介绍说。

时间回溯到3年前,中建新疆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化工设备制造分公司开始制作风力发电机重要支撑部件——塔筒。从钢板的选材、到数百种物资零件计划计提,然后切割下料、卷圆、焊接、喷涂、每一步都要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文件。

制作期间,工人们却发现,传统的吊装方法会对塔筒造成刮伤磨损,工序间流转不畅就会造成工期滞后。工人们没有办法,带着问题和图纸找到了陶新贵。

陶新贵也曾经是一名普通工人,1999年开始在一线从事电焊工、铆工。他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和扎实的业务能力。

同时,他在工作同时不断自学考试。通过成人高考、成功专科毕业,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本科毕业证,他还考取了机电工程、市政工程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2014年,他获得施工管理专业高级工程师的证书。

简而言之,这是一名在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大拿”。

这一次,了解完情况后,陶新贵带着徒弟和技术人员根据风塔形状、结构、强度等特征,白天在车间里测量、实验,晚上回办公室加班——绘图软件建模,不断优化模型,反复建模测试,再以有限元软件对三维模型模拟吊装过程的受力状态进行多角度分析,再加上一定的安全系数,修整成几何形状最优的受力模型,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吊运方案。

从业以来,这样的攻坚克难,对陶新贵已是常事。多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杂症,获得技术创新成果32项、国家专利12项,发表行业论文8篇。

同时,面对基层一线工人的技术咨询,陶新贵有问必答,从不搪塞。

“一线是我成长的福地,是我学习的课堂。不仅学到了技术和经验,还有艰苦奋斗、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陶新贵说。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