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土情深 筑梦热河
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热土情深 筑梦热河
□ 杨 勇
前一段时间,我接到《承德日报·热河周末》编辑的电话,问我还记得《热河周末》吗?有没有时间为“她”写一篇文章?记忆中首发在《热河周末》上的文章墨香仿佛还在昨天。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写,这篇文章我是要写的,衷心感谢邀约,我挤时间也要写一写。
时光荏苒,与《热河周末》相识,转眼间过去30年了。我最初写新闻,还是上初中二年级16岁的时候,是在县广播电台播发的,报道的是村里党员义务修路的事儿。那时不比现在,记得对于小时候村里的大事小情,党员和村民经常出义务工。听到矗立在村子山顶上的广播大喇叭播出这条新闻时,我和几位同学放学后正在山上捉蝎子,那大喇叭的声音传出很远,听得清清楚楚,之后很是兴奋了几天。再后来,县广播电台还给我寄来了5毛钱稿费。说是新闻,其实那就是一条简讯。
而与《热河周末》结缘是1993年。那时害了“文学病”,在语文老师鞠永才的指导下开始写小小说、散文和诗歌,并陆续在《承德日报》《承德晚报》刊发。后来,因为老家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写来了入学求助信,被录取了可是穷困窘迫得交不上学费,使我再次拿起笔写了新闻投稿求助,居然被刊发在《承德晚报》的头条位置,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为该生开辟了绿色通道和助学措施,使其得以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我也因此在学校“声名大震”。
从此以后,我在写文学习作的同时,课余时间就正式喜欢上了新闻写作。剩下饭票钱,买了几本新闻写作技巧的书,阅读大量的报纸新闻。每到双休日,我经常泡在学校阅览室里用功,最早读到创刊伊始的《热河周末》,就是在学校阅览室。记得在学习新闻写作的书中和一些报纸上,那些学习的重点,被我标注涂记得密密麻麻,而阅览室的管理员担心我把大家看的报纸给“毁”了,常常悄悄找来校领导读过的报纸给我学习。
这就要讲到《热河周末》了,因为我的第二篇纸媒新闻,准确地说是一篇新闻特写,就发表在《热河周末》上。《热河周末》是《承德日报》的副刊,创办于1993年,后来因了版式设计的新颖、栏目设计的独特、刊发内容兼具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很快就在地市级报纸中脱颖而出。当时在报刊亭还有单独销售,也丰富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因为喜欢上了新闻写作,所以课余时间我就寻找新闻线索。一个冬天里的星期六,我和师弟田英(后来他也在《热河周末》和《山庄文学报》发表过文章)走进学校附近的卸甲营村蔬菜大棚基地。大棚的主人叫霍树印,是个勤劳善良、老实巴交的农民,借钱在自家地里建了蔬菜大棚。户外寒风刺骨,棚内温暖如春,那些蔬菜长势喜人。向贫穷开战,和霍树印一样的农民的自我奋斗精神令我敬佩。与霍树印认真攀谈了许久,离开那里走在寒风中的时候,我开始酝酿这篇新闻怎么写。认真写好《冬闲人不闲》新闻特写后,按照报纸上的地址、编辑的姓名邮寄给了《热河周末》。记得是寄给了多年以后才得以相识的编辑那文江老师。没想到,稿件很快就在《热河周末》发表了,当然也得益于编辑老师的精心修改润色,800多字压缩到了600多字。
此后,我就经常向《热河周末》投稿。也正是新闻写作,为我后来的工作调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我调到县委宣传部后在新闻科工作,4年时间跑遍了城乡,跑遍了全县的18个乡镇206个行政村,写了大量的消息和通讯,也积累了大量的文学创作素材。其间,在《热河周末》刊发了很多新闻及文学作品,对于我当时做好本职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依然记得那些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编辑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也坚定了我新闻写作的信心和决心。不论在新闻写作上还是在文学创作上,报社的各位编辑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特别是周舟老师引导我走上了剧本创作的道路,他和同是学兽医的孟阳大师兄,给了我很多鼓励;之后的日子里,王德光、周易等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初和周易认识的时候,也是源于投稿,给了我很多帮助。他当时是《承德日报·扩大版》(经济周刊)的编辑、记者,负责经济类新闻报道,但是却搞得非常鲜活,至今我依然记得当时的版式也很新颖。
衷心感谢《热河周末》,允我借此机会向编辑们致谢。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却道不尽当年的友谊与真情。同时也请原谅,还有一些编辑和记者的名字恕我不一一表述,但我不会忘记包括《热河周末》在内的《承德日报》《承德晚报》编辑老师们对我的关爱、支持与帮助。
《热河周末》因其刊发内容丰富和新颖而备受人们关注,也因为栏目设置的兼具包容性,使得我在上面刊发了大量文章。除了首发新闻特写《冬闲人不闲》以外,记得在头版刊发了反腐倡廉的长篇通讯《扬剑正义肃腐败》,在二版刊发了消息《李家窝铺中学自办校园图书室》,采写一位优秀山区教师的通讯《燕山深处老黄牛》,反映见义勇为的新闻特写《走近英雄》,反映警方侦破大案的通讯《三百万元假汇票诈骗案的背后》,在三版刊发了环保题材小小说《名鸟》,在四版《百姓茶坊》刊发了一些随笔等诸多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得到了编辑老师的指导和修润,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我记忆犹新,至今感动。
《热河周末》对我是有偏爱的。因为那时我写的多、投稿也多,有时为了刊发我的“大稿”,编辑老师不惜临时撤换已经排好版的稿件,大版面推出。还有一次,同一天的《热河周末》要刊发我写的3篇稿件,编辑部商议后征求我的意见,最后以“杨勇、杨康、咏阳”三个名字分别刊发,这样的厚爱怎能不令人感动呢?记忆特别深刻的还有,当时第四版《生活空间》,我把该版面的小栏目名称用一个故事给串联起来,编辑老师在刊发的时候还特意加了编者按,可谓用心良苦。这也可见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的珍贵友谊,这也是《热河周末》越办越好的原因之一吧。
时光荏苒,《热河周末》转眼30岁了。三十而立,可谓风华正茂,可喜可贺。岁月如梭,热土情深,我爱承德,我爱《热河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