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惊鸭”,真诚才是定心丸

本文转自:济南时报

□特约评论员 李明

这一次,鸭子真的“扛下了所有”。

7月17日,有消费者在广州增城华世外语艺术职业学校食堂的饭菜中,吃出了“胶套”异物,学校回应称,该异物系鸭子的眼球巩膜。18日,广州市增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相关样品已妥善封存并移交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中,核查结果将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19日,增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送检样品排除橡胶制品和一次性手套可能,高度可能为鸭眼球巩膜结构。

又是鸭子。在“指鼠为鸭”的荒诞闹剧还未完全退潮之际,鸭子的又一次出圈更像是一次针对于此的次生舆情。公众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背后也有对是非曲直的朴素追求——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的确,或许受拍摄效果等影响,涉事视频中的鸭眼球膜与公众的常识确有不符之处,这就更加需要中立的立场、严格的鉴定和详细的信息披露。

殷鉴不远,此次涉事高校的处理速度与态度,与此前某高校的应对办法相比无疑是有进步的,关键物证——“胶套”异物,也没有像鸭脖事件中的鼠头那样被擅自销毁,涉事高校保全了展现公信力的主动权,也给舆论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真相大白前,公众的种种质疑与不信任均与此前舆论场出现过的某些“骚操作”有关。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往往与涉事主体单位的绩效考核挂钩,出事以后,食堂的自说自话显然难以被人信服,同时,食堂、学校乃至监管部门也可能会形成“压事者联盟”,企图通过虚假造作蒙混过关。但此前舆论场频频被打脸的反转剧情,应该让各方明白,任何胆敢蔑视公众智商的举动,最终只能恶果自食。

食堂、学校、监管机构,本就该各司其职。食堂要刀刃向内,通过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保障食品安全;学校要发挥甲方监管的效力,坚定地与消费者站在一起,通过惩戒措施倒逼食堂尽职履责;监管部门作为监督终端,在双方争执不下或舆论群情汹涌时,该出手时就出手,以专业的技术、科学的检测、严谨的发布,定纷止争。

唯有如此,才能让真相接力奔赴,让公道回归公道、本来回归本来。

在如今社交媒体舆论监督的浩荡声势下,任何当事组织都要明白,任何不起眼的蚁穴都可能导致千里之堤轰然溃败,这也会让一些缺乏公关应对能力的涉事单位紧张不已。比如本次事件中的涉事食堂,既然已第一时间言辞凿凿地回应了异物传闻,还依然选择开除涉事厨师,就难免有息事宁人之嫌,这也是此前网友争议的一大疑点所在。这也为常跟舆情打交道的部门提了个醒,面对流量袭来,既要重视也无需恐慌,有时曲意逢迎并非心诚的表现,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心虚。

如何拿捏平衡或许对一些初涉舆情的单位来说并非易事,但务必要做到不拿事实当耻、不拿虚假当荣,对真相的探寻才是最高的殊荣。毕竟,真诚才是最好的危机公关。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