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珍:做船舶“心脏”的守护者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国赛折桂,她踏上攀登梦想的新起点
沈文珍:做船舶“心脏”的守护者
■记者 谭 娇 通讯员 陈谢军 朱佳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插图 张利昌
【撇出故事】
夏日的清晨,蝉儿早早地拉开了嗓门,阳光铺满环城河,在南湖区嘉禾水运锚泊地,9艘九水巴士一字排开。穿过宽阔的林荫道,嘉通集团九水巴士公司轮机员沈文珍快步走来,她熟练地解开河边安全护栏锁链,开始一天的船检工作。
近日,第六届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举行,沈文珍和队友从全国航运企业、航海院校的48支队伍、504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她所在浙江省航海学会内河企业队荣获内河企业组团体一等奖,她和队友方剑鸣摘得内河企业组动力设备维护和操作项目第一名。
作为该项赛事举办以来首位参赛的女轮机员,沈文珍以实力打破了行业对女性的固有认知。“特别高兴!为女性船员参赛开了个好头。”话语间,沈文珍的心情轻松愉快。其实,从幕后到台前,从默默努力到凭实力出圈,作为一名船员,她已跋涉多年。如今,作为轮机员拿下全国大赛桂冠,她也踏上了攀登梦想的新起点。
“越难的,才越要努力去钻”
潺潺水声萦绕耳畔,悠悠木船摇摇晃晃,随着船桨划破水面,点点星光四散开去……1981年,沈文珍在江苏盐城出生,上一辈都是跑船为生,打记事起,船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一天到晚生活在船上,船就是我们的家。”说到船,她的思绪被拉出很远:“我是在船上长大的,对船有着特殊的感情。”
到沈文珍父亲跑船时,渔船换成了货船,这是她最欢喜的。在她看来,木船结构简单,功能也单一,操作技术含量不高;而货船就不一样,机舱里有许多复杂的机械,让船具备了更强大的功能。
她喜欢看父亲拆卸船上的机械,这种喜欢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船出现故障,只要对机械进行拆卸、组装,问题总能得到解决。光看还不过瘾,父亲修船时,她总忍不住去“帮忙”,父亲做什么,她就做什么,衣服常被糊得满是机油。
都说轮机系统是船舶的“心脏”,修船最难的地方也在于此,她却偏偏对轮机系统充满好奇。“越难的,才越要努力去钻。”回想起童年,沈文珍觉得最有趣的事情,就是修理船上的机器;船上多出来的轮机零部件,则是她最宝贝的玩具。
家里姐弟三人,只有沈文珍对船感兴趣。每当船靠岸,姐姐和弟弟会吵着跟母亲去岸上采购物资,她却一头钻进机舱研究起船来,父母见她喜欢,也由着她去。
常年跑船,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碰到水位低,船只容易搁浅,一眼望去,堵在水上的船,像堵车一样密密麻麻。“开车想停就能停,船在水上会漂,想停停不了。一停,就是堵了,只能等待疏通。”沈文珍说,刚开始独立跑船时,除了搁浅,遇到最多的还是磕碰,情况也惊险得多。船碰坏了,进了水,有下沉的风险。“抢险分问题大小,遇到小问题,我们就把油布纸拉到河里去,挡住破洞的地方,基本就不会进水了,可以作为临时处理的办法。”说到抢险的“妙招”,沈文珍眉飞色舞,“船上破了小洞,睡觉的棉被也好用,扯出被子里的棉花,用木削钉到洞里,立马就能堵住。”
从小跟着父母跑船,让她学到许多简便实用的抢修经验,这些经验关乎最重要的安全问题。“我们根据潮汐时间出航,这样风浪就不会构成威胁……”在沈文珍看来,开船除了要细心谨慎,还要保障船舶安全性能良好。
依船而生,与船共生。比起做掌舵的驾驶员,她更希望做一名“包治百病”的船舶医生。轮机系统对安全行船太重要了,因此她内心升起一个强烈的信念:要啃最难啃的骨头,做船舶“心脏”的守护者,为船舶安全保驾护航。
年幼的她,还不知道什么是轮机员,更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轮机员。她只是一如既往地,怀揣着满腔热爱,在人生的航线上,跌跌撞撞地前行。
“真心喜欢,所以不觉得辛苦”
木船,到水泥船,再到铁船,从轮力舵,到方向盘舵,再到油压舵……随着船舶越来越先进,沈文珍也渐渐长大了。
“真心喜欢,所以不觉得辛苦,更没想过去干别的。”21岁那年,在结婚生下女儿后,沈文珍与丈夫开始经营自己的货船。
做一名船员,虽有乘风破浪、追星赶月的豪气与浪漫,但常年漂在水上,实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且不说要排遣精神上的孤独与枯燥,还需日复一日面对环境差、物资少的现实状况。
尤其是夏天,船上一些舱室的温度高达四五十度,穿着鞋子走路都烫脚。早些年,停泊区还没有岸电,船上空调用发电机发电,频繁加水、加油,特别麻烦,费用还高,大家基本都不舍得开。
跑船多是夫妻档,沈文珍和丈夫跑船也主要是为了谋生。不过在船舶修理方面,沈文珍积累了大量经验,她早早就考出了轮机员证书。但一直没有机会做一名专职轮机员。女儿出生后,没过几年,儿子出生了。养育孩子的巨大压力让沈文珍把梦想的种子埋进心里,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
“航道发展变化真大,我们的船变化也很大。”沈文珍感到有些恍惚,以前父亲开的船,载重只有四五十吨,后来变成一两百吨,她与丈夫最初的货船载重400吨,后来换成600吨、800吨、1000吨……
为方便孩子上学,夫妻俩攒钱在嘉兴买了房子。家里的货船主要跑乍浦到吴江航线,考虑到路程比较短,往返也就三两天,她兼顾着跑船和家务。一双儿女十分懂事,从小就性格独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极少让父母操心。沈文珍与丈夫两个人,守着一艘船,一晃就是近20年。
她原以为自己会一直跑船,直到2018年前后,正在上初中的儿子随口说了句:“你们就知道赚‘苦钱’,也不管我们。”这句无心之言,戳到了沈文珍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与丈夫为生活奔波忙碌,一再缺席孩子们的成长,心里何尝不愧疚。
“那是我第一次想到上岸,而且很快下定了决心。”于是,沈文珍将货船交给丈夫打理,她则在家全职陪伴孩子。但只要得空,她总忍不住到船上帮忙打打下手,就像小时候,她忍不住帮父亲修船一样。
梦想的火焰并没有熄灭。
埋在心中的种子一直在召唤着她,那么热烈,那么汹涌。
2020年,随着女儿上大学,儿子上高中,沈文珍肩上的担子轻了些,这时她又想重新回到船上,继续追逐内心的渴望。“去吧,妈妈,我们支持你!”孩子们原本不希望她再那么辛苦,但已经懂得船对沈文珍意味着什么。
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彼时,嘉通集团九水巴士公司正在招聘轮机员。“当时,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沈文珍坦言,当2021年2月1日正式成为一名专职轮机员时,她内心充满了惊喜与激动。这一年,沈文珍40岁。
“选择这行,当然要做精做专”
“这个是发动机,这边是燃料系统、电力系统……”梦想变成现实,沈文珍每天充满干劲。各种设备线路复杂,数据让人眼花缭乱,沈文珍如数家珍。
比起常规的柴油船,九水巴士多是新能源船舶,构造更复杂,电气化系统多,技术要求更高。这份具有难度的工作,为沈文珍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一有空,她就钻进机舱,查询相关资料,把船舶的各个部件摸得一清二楚。“找不到故障原因,最让人头痛。”如今,通过经验和专业知识判断,大部分的船舶故障,沈文珍都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
每天,船舶出发前和回基地后,沈文珍都会掀起笨重的甲板,钻进挤满各种器械的机舱,细致检查船舶的功能状态。由于机舱低矮,每次检修,都要弯腰弓背,小心翼翼,短则三两个小时,多则大半天。热浪、噪音、机油、汗水,就是轮机员的日常。
今年4月,沈文珍得知自己被公司推荐,将由市交通运输部门选送参加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她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这是一场全国顶尖船员之间的技术较量,注定充满挑战。
多年的经验,对业务的娴熟,让她信心满满。可选拔结果出来后,她第一次感受到压力,“那么多船员报名,没想到经过选拔,最后进入参赛名单的,只有我一个女船员。”
此次海员技能大比武,首次将内河船舶船员纳入竞赛单元。沈文珍代表嘉兴内河企业参赛,她和来自杭州、湖州等地的几名船员组成浙江省航海学会内河企业队,6个人分为3组,2人一组负责一个项目。
赛前,这支团队在位于杭州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强化集训,学校还推荐了两名教学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教师作为团队的教练员。近两个月时间里,每次集训,沈文珍就从嘉兴赶到杭州,“我是去学习‘充电’的,怎么会累呢?”往返奔波,她没有丝毫抱怨。
在教练员孙飞的印象中,国内女船员非常少,沈文珍是他目前遇到的第一位女轮机员。有些操作需要手肘撑地,跪在满是油污的地板上,沈文珍也一点不怕,“她做得特别好,非常敬业,大家都很佩服。”
“和男性船员干一样的活,在体能上,我肯定赶不上他们。”沈文珍暗自鼓励自己,要加倍用功。教练员要求拆1遍的,她就拆3遍、4遍……几十斤的缸头搬上搬下,拆完还要徒手盘车,反复蹲下、站起,没有哪一天不是腰酸背痛。为了增强体能,她还给自己增加了跑步训练,下班后就围着小区跑,每次跑到跑不动了才回家。
以国家级赛事标准进行训练,以最大的努力去准备,沈文珍所在团队一举拿下两个单项第一,一个单项第四,一个团体第一。意料之外的好成绩,让队员们喜极而泣。比赛结束后很久,孙飞仍难掩内心激动:“最了不起的是沈文珍。我相信,她的故事,会激励更多女性,带动更多人加入船员行业。”
“选择这行,当然要做精做专,我只是做好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提到获得的荣誉,沈文珍十分谦虚,她早已将证书压在箱底,迅速回归到日常工作中,“我正在准备考轮机长证,一直往前,这条航线上,还有更多风景……”
【捺出态度】
乘风破浪,奔赴热爱
女性船员夺得第一,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主要原因还是沈文珍足够优秀,让大众看到了她本身的实力。实际上,在被定义为“女性船员”之前,沈文珍首先是一位船员,是她自己。
她是在渔船上仰望星辰的女孩,是在风浪中奋楫前行的船长,也是在时光里刻苦钻研的轮机员,在“梦想”灯塔的指引下,沈文珍用热爱成就了精彩的逐梦航程。
梦想会有回音,扬帆破浪而行!我们欣于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喜欢的领域大放异彩。时间为船,努力为舵,终会稳稳驶向别样灿烂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