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场”挥汗如雨 指引南来北往

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三伏天,铜陵西站铁路调车员赵新阳——

“烤场”挥汗如雨 指引南来北往

■ 本报记者 陈燕飞 实习生 张涵

7月30日上午,铜陵西站调车作业场犹如一个巨大的“烤场”,85后调车员赵新阳接到调车计划后,戴好手套和草帽,带上无线电系上安全带,顶着热浪为列车“穿针引线”,现场不时响起他的声音:“6股道加32辆车,8股道减11辆车……”

坐落于芜铜线上的铜陵西站,担负池州、芜湖方向以及铜陵周边企业的货物列车直通、换挂和编组,日均调动车辆400余辆,在路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货物,不同的去向,而调车员的工作就是负责编组、解体货车,将其送到指定车站。

场站上空没有任何遮挡,空气中热浪滚滚,脚踩在铁轨旁边的道砟上感觉特别烫。为了防止烫伤、晒伤,赵新阳穿着长袖作业服、戴着厚手套。他手握对讲机,向司机发出连挂、减速、停车等指令。阳光下,桔黄色的作业服背部已被汗水浸湿,草帽下露出的一缕头发湿漉漉地贴着额头。

列车停稳,做好防护后,赵新阳爬到列车的另一侧,熟练地把钩舌提起打开钩头,再敏捷地进入车档,连接好风管,最后撤除人力制动机,这才完成了一次摘车作业。地面、钢轨、车体被太阳晒得烫手,赵新阳不停地爬上爬下、连续小跑、弯腰、连接,没一会,汗水就顺着他的脸颊、鼻尖、后背止不住流淌。

“现在还没到最高温的时候,最热的时候铁轨上的温度达到六七十度,鸡蛋放到钢轨上都可以煎熟。”赵新阳笑着说,股道里就像桑拿房,一般人都热得透不过气来,而他们每天要在股道间行走万步以上。

从2007年退伍至今,赵新阳已经从事调车工作15年了。“再艰苦的岗位总要有人去干,既然干了这一行,确保安全是基础,圆满完成生产任务是尽责。”言语不多的赵新阳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转身爬上列车,又开始了下一钩作业。

三伏天,调车组作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要预防中暑。铜陵西站副站长闻昆鹏告诉记者,为确保工作人员安全,车站采取“干两头,歇中间”的原则避开高温作业,还为调车组配备了盐汽水、藿香正气水、绿豆汤等清凉物资。

在铜陵西站,一趟趟货运列车在此编组解体,重新集结,开往全国各地。与赵新阳一起从事调车作业的共有16人,他们常年坚守在艰苦的岗位上,一天的户外作业有七八个小时,无论风雨,还是烈日,大家全力保障货运安全畅通。

赵新阳是一名铁三代。“爷爷和父亲都是铁路工作人员,我从小就在铁路边长大,多少也有一些铁路情结吧。”在调车间休时,赵新阳一边擦汗一边说,烈日下调车很累很辛苦,但看着解体编组列车安全发出,内心还是非常高兴的。

您可能还喜欢...